西昌市文化馆2022年年报

发布时间:2023-01-10 浏览:11912

2022年,西昌市文化馆围绕建设国际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名城的战略目标,立足全民艺术普及的基本职能,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窗口作用,扎实推进群众文化工作,努力增加服务产品、提高服务质量,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取得了新成效。

一、全面开放活动场馆,满足团队阵地需求

(一)确保场馆安全有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把场馆开放的安全放在第一位。一是做好疫情防控。严格落实亮健康码、查行程卡、扫场所码、规范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查验核酸报告等入馆要求;按照“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合理设置场馆容量,严格落实团队预约制度,根据疫情形势和防控要求动态调整限流比例;常态化执行风险排查制度,每天提前对到馆团队的所有成员进行旅居史和健康状况的调查,做好重点人员的防控;备足防疫物资,场馆定时清洁、定期消毒。二是做好危房整治及防震应急工作。优化地震应急预案,于5月12日开展防震应急演练,进一步增强工作人员及文艺社团安全意识,明确应急流程、疏散通道及职责分工。针对古城分馆房屋存在安全隐患的实际,按照市文广旅局要求,自2022年5月23日起紧急关闭场馆,不再对外开放,切实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积极拓展总馆活动场所及时段,妥善安置分馆文艺团队。三是加强人防、技防、物防。严格落实假期值班制度、培训课程值班制度,确保场馆员、安保人员随时在岗值守;对消防栓、灭火器定期进行检查与维护,确保消防设备随时可用;安装场馆监控系统,进一步提升场馆安全性。

(二)持续改善服务环境。做好场馆日常维护,设备维修、卫生保洁更加精细化、及时化。针对场馆使用频繁、部分设施设备老化的问题,持续投入经费对场馆进行常态化建设。安装镜子,解决演员化妆问题;采购净水机,解决群众饮水问题;提供卫生纸,满足群众用纸需求;全面更换场馆内破旧广告牌,解决垮边掉线的问题;更换琴房休息沙发及大厅休息座椅,增强场馆舒适性;为所有功能教室添加钟表,更换馆内绿植,逐步升级改善馆内环境,提升群众体验感、满意度。

(三)提升场馆使用效率。科学设置场馆开放机制,努力提高场馆使用效率,实现全场馆、全时段、全项目全面开放。开放时间上,实行错时和延时服务,每天从早上8:30到晚上8:30,周末、节假日均不休息,每周开放时间达56小时。开放场所上,音乐室、舞蹈室、书画室、琴房、交流厅等18间活动室面向市民实行常态化全免费开放。开放项目上,场馆使用、文艺培训、作品展览、惠民活动等基本服务健全。今年共接待118个文艺团队长期在馆活动,累计开放场馆6087场次,接待群众128512人次,真正成为了我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心。

二、不断拓展文艺培训,培养群众文艺爱好

2022年,西昌市文化馆文艺培训继续增量提质,培训对象覆盖老、中、青、少儿等各个年龄阶段,培训类别包括长期班、短期班、暑期班、预约班、线上教学等多种形式,培训项目涵盖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手工、主持、化妆等多个门类。全年线下开展文艺培训共计27个项目,其中开设长期培训班14个、暑期培训班8个、点单式培训班2个、短期培训班3个,全年招收学员总计1300人,开课814节课,培训38354人次,并举办学员作品线上展览4期。此外,全年拍摄、制作和发布线上教学视频共计28期,线上课程以插花、绘画、手工、舞蹈等简便易学的内容为主,开辟出线上培训新渠道,有效克服了疫情带来的影响。

三、多方引进各类展览,构建作品交流平台

主动对接各单位、协会、团体,积极引进优秀作品,常态化举办各类书法、绘画、摄影作品展。2022年,先后举办8项大型主题展览,包括“同唱山歌给党听”四地书画联展、“壮丽征程 锦绣山河”西昌市喜迎党的二十大暨庆祝建州七十周年书画作品展、凉山州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美术书法摄影展、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视觉艺术精品展、凉山州第五届全民手机摄影大展、“中国梦 劳动美”凉山州2022年职工书画摄影作品展、“书画润天平·巾帼展风采”主题书画作品展、“初心笔下 正道晚晴”老年书画展。全年展出各类书画摄影作品1100余件,观展30600人次。其中,以“壮丽征程 锦绣山河”西昌市喜迎党的二十大暨庆祝建州七十周年书画作品展为契机,面向全国85位知名艺术家征集并收藏书画精品100件。

四、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一)组织参加各级各类非遗评选。推荐洞经古乐传承人韩定祥参加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组织传统彝医药传承人郝应芬参加2021年度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活动评估获优秀等次。彝族漆器制作技艺传承人曲木史伍被评为2022四川非遗年度人物。洞经古乐两件藏品入选国家非遗馆。组织参加凉山州第七批州级非遗名录项目和第六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嶲砚雕刻技艺、凉山古琴艺术、川兴尔乌山歌、文氏卯榫木结构营造技艺、西昌手工立体编织技艺、嶲窑制陶技艺、彝族传统植物染制作技艺、西昌王氏正骨疗法等8项非遗被列入第七批州级非遗名录,西昌市董氏三环一气循环术传承人董继文、川兴大蜡会传承人熊兆太等2人被认定为第六批州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二)开展第三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评审。积极发动社会各界提供非遗线索,广泛开展田野调查,将一批具有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保护名录,进一步充实西昌市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在田野调查、项目申报的基础上,召开第三批市级非遗代表项目评审会,彝族银饰制作技艺、河清坊米粉制作技艺、西昌邛海开海节、达体等19个项目通过专家评审,待公示后正式列入西昌市市级非遗代表名录,我市非遗代表项目将增加到56项。

(三)组织非遗项目开展各类文旅活动。举办“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展演及体验活动,将适合展示和易于体验的非遗项目组成一堂非遗公开课,针对文化馆少儿美术班的学生和家长,通过项目展演、互动体验、参观讲解等环节,让学员一起近距离感受非遗文化,达到宣传非遗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高非遗保护意识的目的。参加央视《传奇中国节·春节》摄制工作,组织洞经音乐、南红玛瑙制作技艺、彝族月琴音乐等多项非遗,在听涛小镇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和展销活动,配合央视节目拍摄。参加建昌古城开街文化氛围营造,在古城布置非遗坊进行彝族漆器专题展览,组织多个非遗项目参加建昌古城开街期间展示展演,营造浓烈的文化氛围,并助力4A级旅游景区创建。参加魅力乡镇竞演,组织黄联民间刺绣、火绘、剪纸、面塑和礼州棕编等非遗项目在竞演现场进行作品展览和技艺展示,助力四川省第二届乡村文化振兴魅力竞演大赛。参加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录制,组织黄联民间刺绣、彝族漆器、糖画、棕编等多个非遗项目,在建昌古城开展非遗展演、展示和展销活动,配合央视节目录制。

五、积极举办惠民活动,丰富市民文化生活

一方面,结合重要节庆、重点项目策划组织活动。参加央视《传奇中国节春节》节目录制春节前夕,组织舞龙舞狮、威风锣鼓、划旱船、扭秧歌、骑毛驴等多个传统民俗节目在月色风情小镇参加央视2022年《传奇中国节春节》栏目录制,充分展现独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西昌文化开展“邛泸春来早 欢喜过大年”传统文化进景区惠民文艺活动。春间期间,在邛海湿地通过具有浓郁传统特色和独特彝族风情的表演,为市民和游客营造节日气氛,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开展“喜迎二十大 浓情话端午”文化联谊会。端午节前夕,到西昌市福利路消防救援站开展“喜迎二十大  浓情话端午”文化联谊会,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慰问一线消防队员。开展喜迎二十大暨庆祝建州七十周年群众广场舞展演。从民间舞蹈社团中海选出12支优秀团队,分赴海河天街、火把广场、听涛小镇等不同地标景区,拍摄广场舞视频,并在线上进行展播,充分展示西昌城市形象与群文风采,营造广大群众载歌载舞喜迎二十大暨庆祝建州七十周年的浓厚氛围,活动评选出8支“人气团队”,获得63万点击、48万点赞。组织参加央视《东西南北贺新春》栏目拍摄。组织22个地方特色节目共300多名演员在建昌古城各个点位分别进行表演,配合央视拍摄,通过央视平台,将西昌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展现给全国观众。组织大石板村“乡村大舞台”活动。在大石板二期项目投入运营期间组织多场文艺演出,从11月起,组织大石板村群众常态化开展钢琴、吉它、合唱、舞蹈等文艺辅导,培育器乐队、舞蹈队、合唱队等乡村文艺队伍,并对当地群众节目进行编排提升,组建一台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演出,助力乡村振兴。

另一方面,与各部门、协会联合开展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参加春节送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参加“学习强国 学习小站”揭幕仪式暨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迎新春”活动。参与“书香满月城 美景润人心”全民阅读节目录制。参加西昌市2021年度“感动西昌人物”“树新风 促振兴”先进评选暨第三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颁奖活动。组织文艺社团参加西昌市献礼建州70周年“唱支山歌给党听”、迎国庆“礼赞新时代  歌声献给党”群众文化快闪活动。组织“千年古城  盛世重光”古城开街仪式演出。参加建昌古城创建国家4A景区文化氛围营造。举办“启航新征程 颂歌献给党”为主题的群众文艺汇演。支持大通门文艺总队在月城广场开展“广场大家唱”群众文化活动,全年演出32场;支持百姓文化艺术传播交流协会积极开展各类主题公益活动,全年演出38场。

2022年,西昌市文化馆组织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共计91场,丰富了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六、打造文艺精品,繁荣群众文艺创作

(一)创作合唱视频参加“迎接二十大,唱响新时代”全省大家唱民族歌咏接力展播活动。2022年5月完成了合唱《七月火把节》音乐录制及视频拍摄,代表凉山参加全省展播;组织高草、裕隆乡群众完成歌曲《春风十万里》《大小凉山金灿灿》的录制并代表西昌参加展播。

(二)创作节目参加凉山州第六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按照州上统一部署,策划30分钟共4个文艺节目代表西昌参加凉山州第六届民族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其中舞蹈《山褶》、小品《花嫁》均获一等奖,歌曲《动车开进大凉山》获二等奖,歌曲《逐月追梦》获优秀奖。舞蹈《山褶》将代表凉山参加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

(三)创作节目参加"舞出中国红 喜迎二十大”四川省第六届群众广场舞总结展演。我馆原创广场舞节目《口弦恋歌》代表凉山赴苍溪参加决赛,获得总结展演三等奖。

(四)开展“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书画作品征集。以喜迎党的二十大暨庆祝建州七十周年为主题,面向全国85位知名艺术家征集和收藏100件原创书画作品。

(五)征集并发表本土文学作品。与作协合作,出版《航天城作家报》作品合刊《春归建昌》,征集并发表本土原创文学作品179篇共13.5万字。

七、创新服务方式,推动群文转型升级

(一)表彰优秀文艺社团。引导文艺社团健康发展,在常态化开展社团评分的基础上,与百姓文艺协会联合开展2020—2021年度优秀文艺社团评选。共有48个文艺社团参加评比,评出包括舞颜六色艺术团在内的20个优秀文艺社团并进行了表彰。

(二)线上服务规范升级。为应对疫情防控形势,顺应数字文化发展潮流,我馆细化分解数字产品开发任务,开辟线上课程、网上展厅、非遗项目、团队风采、本土文苑等公共文化服务线上栏目,每周定期发布文化服务产品,全年发布线上服务38期,制作提供数字产品125件,阅读10.5万人次。

(三)满足不同群体个性化需求。全面实行错时和延时服务,活动场馆除上班时间外,每天晚上、每个周末、每个节假日均正常开放,针对上班族、青少年的文艺培训安排在晚上、周末,各类展演活动大多安排在节假日,让不同群体都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全面推行预约点单服务,为单位、团体量身定制文化服务,增强了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整合群众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团的作用,助力大型活动的组织工作,弥补文化馆人手不足和资源限制。支持大通门文艺总队、百姓文艺协会等团队等发挥龙头作用,常态化组织基层社团开展活动,繁荣群众文化。联合各单位及书画摄影协会,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举办作品展览,丰富文化产品。整合学校、院团、协会专业人才及民间艺人,充实文化馆师资,拓展文艺培训项目、提升文艺创作质量。通过整合各级各类社会资源,以有限的资源撬动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群众文化工作中来。


                                                                      

               西昌市文化馆

              2023年1月10日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