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苑 | 胡予阳 《以“词境”达“人境”——关于<人间词话>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5-02-08 浏览:1260

                                              以“词境”达“人境”

——关于《人间词话》的几点思考

胡予阳

  由近代国学大家王国维所著的《人间词话》,高度结合了西方美学与中国哲学,对古典诗词之美进行了提炼阐释,是中国近代当之无愧、最负盛名的词话集大成者之作。

  王国维以境界评诗词,这是本书的核心。把词所描摹的情境与人所拥有的精神融为一体,即所谓的境界。作者所言诗人之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有“有我之境”,即所描写景物皆掺杂主观感受,比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也;亦有“无我之境”,即不能以词窥见作者心境,只有一片超然之景,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也。然境界虽有大小之分,却全无优劣之别。境界小者,一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境界幽微,但可一叶知秋;境界大者,一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境界深远,亦有感慨万千。以上二者虽各有巨细,却皆为句秀、骨秀、神秀三秀齐修的境界之作。句秀即诗词用词考究,但却限于句意本身;骨秀即词意连贯,上下一气,诗词全篇通达;神秀则超脱以上两者,诗词言有尽但意无穷。

  读完之后,三秀之境界在我心中荡漾开来。词尚且如此,人生何不亦然?王国维讲,词之三秀,句秀、骨秀、神秀,三秀齐修,是谓境界,但尤以神秀为最佳。就是不讲究辞藻堆砌,却能常感诗人的一颗赤子之心,一如南唐后主李煜,身为赵光义的囚徒,纵有愁思万千写不尽,却皆化作一口“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轻叹;由词及人,人生若能做到皮囊、风骨、精神,面面俱到,可称圆满,但尤以长足精神为最佳。所以,无论何时,都当以浩瀚无穷的诗词境界来喂饱孜孜以求的精神世界。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一句,人生如此,若能达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当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一定甚是圆满。所以,我也化用范公的千古名句,来告诫我自己:囫囵于嘈杂闹市,则读《词话》以静心修身;落俗于幽远山谷,则常忆常新,常足精神;若他日阪上走丸,则当虚怀若谷,不忘初心。想到这里,每每翻开《词话》的读本,王国维先生便穿越百年,循循善诱、金针度人,要我把自己的人生写作一首三秀齐修的境界之词,更要做一个面面俱到的大写之“人”。

  以上,《词话》以共勉。愿我们都能做境界自成高格、精神常为饱足的《词话》读者,常修三秀通达之境、终成面面俱到之人。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