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邛都洞经音乐,相信许多西昌人都不陌生,每逢重要节庆重要活动,或是在古城,在社区,在学校,总能听到邛都洞经的悦耳音乐。2014年12月,西昌邛都洞经音乐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西昌市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邛都洞经音乐以其庄重、宁静、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逐渐被人们所喜爱。
从乡村古祠的轻声吟唱,到大众视野下众乐和鸣的雅韵仙乐,离不开一代代洞经人历久不息的传承,更离不开国家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好政策、好措施。
2019年8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像方志•四川卷西昌篇》的拍摄中,邛都洞经音乐在“传承记”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邛都洞经音乐曾两度走进成都世界非遗节进行展演,还有一场场“非遗进学校、进景区、进社区”展演,以及与高校师生、与台湾、与外国友人及省内外洞经同行的交流学习,使邛都洞经音乐逐渐走到大众面前,逐渐被公众所熟悉。“熟悉”而非“熟知”,是因为大多数人了解的邛都洞经只是在舞台背景设置下呈现出的音乐形态,而这一首首经典曲目背后的文化内涵却鲜为人知。今天,我们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邛都洞经音乐背后的文化故事。
邛都洞经音乐作为中国洞经音乐的一个重要分支,根据当地洞经会成员收藏的洞经文本记载,明崇祯九年(1636年),洞经音乐已在西昌礼州流行,至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它宣扬去恶从善,主张以修身为本,养生为用,融道、释、儒、雅、俗音乐为一体,是儒家礼乐制度和音乐观在洞经音乐中的体现。它不仅有严格的演礼程序,而且有详细的坛职分工和用乐制度,加上形式多样的经腔和曲牌,综合诵念经文、咒语、文诰,组成了一套完整而和谐的洞经乐章,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又一种活化石,值得珍视。
邛都洞经古乐继承了中国传统文昌洞经音乐的演礼程序和音乐安排,不仅保留有大量丰富的科仪经文,而且还传承有形式多样的经腔和曲牌以及多套独立完整的仪礼音乐,如谈演整套的“洞经”,往往需要五至七天,谈演其它科仪,最短的则是需要3个小时。具体如下:
一、仪式与安排
洞经谈演有相应的科仪,有的属于诵经用的经仪,有的属于拜忏用的忏仪,有的属于修斋用的斋仪,有的属于建醮用的醮仪,如《文昌大洞仙经》、《文昌谢过赐路宝忏》、《焰口科》、《朝庆科》等。
举行斋醮科仪时,不仅要摆设经坛神案、供品、供物,而且还要迎神、行礼、叩拜、焚香等仪节。
谈演洞经,各地洞经会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配曲定规,依照古例必先由“领腔生”领唱,再根据不同的“科”,不同的经文,“起”唱不同的经腔,乐队随声应和。如:祭祀神圣座调、礼请十供养调、敬调、劝慰、忏调等。
其中,经腔是洞经音乐的主要内容,有领有和,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有时只用木鱼击节,有时则要音乐伴奏。
二、经文与唱词
除《文昌大洞仙经》(俗称“文经”)外,还有《玉皇经》、《报恩经》、《观音经》、《三官经》、《龙华经》、《童子经》、《解劫经》《宏儒圣经》、《佛祖报恩经》、《孔子觉世经》、《大乘妙法莲花经》、《王母消劫度世谈经》等。
邛都洞经音乐的唱词丰富,比如《桂枝香》、《始字歌》,唱词带有丰富的历史信息。
三、声乐与器乐
邛都洞经音乐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一)声乐部分,习称经腔,主要有赞腔、忏腔、和腔、大腔四种,由正赞或主赞领腔吟诵经文,众和时唱诵结合。
其中,赞腔一般采用四言韵文,和腔一般采用七言四句,大腔一般采用五言八句。
根据曲调特点,又可分为以下三种:
1.谈腔是抒情性较强的韵腔,演唱经文中的韵律诗词,伴奏可分为细乐和大乐两种形式。
2.诵腔即宣叙性的韵腔,是吟诵式的乐曲,可称“吟诵腔”。
3.读腔即指读表文和祝文的韵腔,依字行腔,腔调自由,无拘无束,变化因人而异。
(二)器乐部分,又有调子和打谱之分。
1.调子,即采用笛子、胡琴为主奏乐器合奏的细乐曲牌,曲目有《小开门》、《阴阳调》、《南清宫》等。
2.打谱,即采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大乐曲牌,如《长槌》、《操槌》、《点江》等。
邛都洞经音乐采用的记谱方式,既有采用工尺谱记录的调子(细乐)曲牌,也有采用锣鼓经记谱的打谱(锣鼓)曲牌。
四、乐器与伴奏
邛都洞经音乐使用的乐器,文场多用洞箫、笛子、笙、大蟒胡,二胡、川胡、板胡、三弦、阮、二星、包锣、铛锣、勾锣、铛子、碰铃、木鱼、梆子等,武场多用大鼓、大钟、大锣、大钹、勾锣、马锣、大铰、苏铰、堂鼓、小鼓、手鼓等。
邛都洞经音乐以谈、诵、唱、念的方式伴奏不同的经文,讲、念时用木鱼击节,唱、诵时以音乐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