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邛都洞经音乐简介

发布时间:2015-07-09 浏览:657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邛都洞经音乐简介

 

第一部分:概述

    洞经音乐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音乐之一,它的音乐源于道教音乐,并受到佛教音乐、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洞经音乐以文昌文化为载体,通过音乐来宣扬儒家的五伦八德及仁、义、礼、智、信。教化人民敬天畏地,忠于国、孝于亲、和于人。其主旨宣扬崇文、重教、明理、修身、助人、行善。

邛都洞经音乐,源于八百年前为祭祀文昌帝君的德行和善举,明清以来流传在四川省安宁河流域汉族地区,明初以后在西昌的礼州、川兴、马道、裕隆等地相聚谈演。形式上以音乐伴奏谈、诵、唱、念《太上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在长期流传中,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和工尺谱保存。传承谱系以家族传承为主,师徒传承为辅。自1881年传承至今的川兴镇韩氏洞经家族即是这种传承方式的典型代表。

邛都洞经音乐具有4大特点:

1、谱系明确、脉络清楚;

2、曲目丰富、形式多样;

3、风格独特、流传面广;

4、内涵丰富,保存完整。

 

第二部分:文化表现形式的动态过程

【洞经古乐演奏现场】

谈演洞经,邛都洞经音乐有自己一套约定俗成的配曲定规,依照古例先由“领腔生”领唱,再根据不同的“科”,不同的经文,“起”唱不同的经腔,乐队随声应和。经腔是洞经音乐的主要内容,有领腔有和腔,逐首连接地唱下去,有时只用木鱼打击节奏,有时要音乐伴奏。

邛都洞经音乐的曲目丰富,有《文昌大洞仙经》、《玉皇经》、《报恩经》、《观音经》、《三官经》、《龙华经》、《孔子觉世经》等。

邛都洞经音乐的音乐部分主要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声乐根据曲调特点,分为三种:

1.谈腔,是抒情性较强的韵腔,演唱经文中的韵律诗词,曲名末一个字往往带颂、赞、偈、忏、引、章、腔、歌、音、供养等。唱词多为规整的五、七言律诗、绝句、四言诗、长短句,分别配以不同的乐曲。伴奏有笛子、胡琴、锣鼓等乐器。

2.诵腔,是宣叙性的韵腔,伴奏一般为单击木鱼或者铛子,乐曲的长短随词段而变化重复。

3.读腔,是读表文和祝文的韵腔,依字行腔,腔调自由,无拘无束,变化因人而异。无乐器伴奏。

    邛都洞经音乐使用的乐器,文场多用洞箫、笛子、笙、大蟒胡,二胡、川胡、板胡、三弦、阮、二星、包锣、铛锣、勾锣、铛子、碰铃、木鱼、梆子等。

邛都洞经音乐一般都在各地文庙及文昌宫逢孔子、文昌帝君诞生日及洞经会期谈演。西昌川兴镇“孝忠园”一年中有文昌会、财神会、观音会、灵祖会、九皇会等17个会期。不同会期,所演奏的曲调、经文也各不相同。

 

      第三部分:存续与传承状况

现存西昌邛都洞经音乐省级非遗传承人韩定生,生于1935年,是西昌川兴韩氏洞经家族第三代传承人。6岁起由其父教唱洞经兼识字,8岁学习洞经谈演,10岁始习二胡,精于胡琴和唱经,为目前公认的最佳领腔生,近60年来口传心授,至今初衷不改。

【韩定生音像口述】:我祖父韩平初(善名:庆本),生于1881年,是第一代邛都洞经音乐传人,也是当地德高望重的中医(已去世);父亲韩邦华,生于1902年,是第二代传人(已去世);我是第三代传人。

现存邛都洞经乐谱有:

     1.大明崇祯九年吉旦(1636年)木刻版《文昌大洞僊经卷中》(全套36部)。

2.清道光乙亥(1834年)朱法先生手抄《修斋下科》香讃三皈依五言 七言唱词一本

3.川兴洞经古乐1908年(光绪34年)木刻版一套(5本)

4.礼州乐善公所宣统三年(1911年)木板《四圣济世度人经忏》礼请 七言忏腔一本

5.礼州乐善园存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朔日(1911年)《文昌帝君普度归原经原叙》木刻版本

6.经挖掘整理的洞经谱本100多本。

    上世纪50年代以来,邛都洞经音乐曾一度消沉,第三代邛都洞经传人仅剩二人,且年龄已近80岁,年轻的邛都洞经音乐爱好者越来越少,已成后继乏人状态,濒临灭绝。

 

             第四部分:保护计划

西昌市境内各乡镇洞经组织主要传承人,目前仅有一位能完整谈演全套洞经的韩定生,急需记录下他们的口述史及音像资料,并协助其确认下一代传承人,才能保证邛都洞经音乐不失传。

保护计划:

1.完成洞经传承人的普查、登记和确认、建档工作,培养新的传承人;

2. 广泛开展田野调查,继续收集洞经曲目,继续整理韵腔,逐步完善建档工作,筹建邛都洞经音乐数据库,出版《邛都洞经音乐曲目集成》、《邛都洞经研究专集》;

3.加强与其他洞经团体的交流展演及互访、鼓励邛都洞经谈演团体的各类展演活动,以四川、云南为展演主体,筹建举办“国际洞经音乐节”。

 非遗项目——洞经音乐 - 副本1.jpg

 

 


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公众号